烽火南洋诉丹心
红色记忆续传承
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上
有一段关于南洋华人的热血篇章
曾在烽火中闪耀
如今在书页间生辉
2025 年
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
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
一场以《烽火南洋》为核心的创作分享
与捐赠仪式
在思明区图书馆温情启幕
将这段沉睡的历史重新唤醒
让海外赤子的家国情怀再度激荡
共赴一场历史之约
“今天的活动,不仅是一次书籍的传递,更是对一段峥嵘历史的回望,对一份红色记忆的传承。”
伴随着主持人庄重的开场,现场嘉宾与读者怀着崇敬之心,共同聚焦这本记录南洋华人抗战故事的珍贵文献 ——《烽火南洋》。
仪式现场,多位重要嘉宾莅临见证:《烽火南洋》一书的主人公郑仕照先生后代、捐书人仁爱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,厦门市委原副秘书长洪英士,思明区文旅局二级调研员郑多达,中国作协会员郑其岳,中国作协会员陈弘,永春厦门商会会长陈文东,永春厦门商会副会长刘宜量,国际特级记忆大师张兴荣,思明区图书馆馆长吴莹等。他们的到来,为这场历史与精神的传承盛会,增添了厚重的分量。
让红色典籍“安家”图书馆
在全场的期待中,捐赠仪式紧随开场环节正式举行。主持人邀请郑毅夫先生留步,并请思明区文旅局二级调研员郑多达上台 —— 作为思明区图书馆的代表,郑多达接过《烽火南洋》书籍,完成了这场意义非凡的 “历史交接”。
为铭记这份珍贵心意,思明区图书馆特别准备了捐赠证书。随后,郑多达向郑毅夫先生颁发证书,以感谢他将这份承载着南洋抗战记忆的 “精神载体” 公之于世,让更多人有机会读懂先辈们的家国情怀。“这本书记录的不仅是故事,更是民族的魂与根。” 主持人的话语,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,现场掌声雷动,为这场温暖的捐赠喝彩。
两代人的坚守与匠心
捐赠仪式后,郑毅夫先生留步台上,向大家讲述《烽火南洋》创作的幕后故事,揭开了书籍背后的深情与执着。
创作匠心:为还原历史,反复求证只为真实
“《烽火南洋》这本书的作者郑国宝老师对这件事非常认真负责。” 郑毅夫先生回忆道,为还原历史真相,郑国宝多次奔赴厦门,与他的父母促膝长谈,录下谈话内容后回家逐字整理;若发现信息有出入或存疑,便再次专程赶来核实,还翻阅了海量历史资料与文献。这份严谨,让书中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时光的检验。
书中主角:三位龙山老兵的南洋抗战岁月
书籍的核心,是三位永春湖洋镇龙山村老兵的抗战往事 —— 包括郑毅夫的父亲郑仕照在内,他们曾远赴南洋,加入马来亚人民抗日军,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园。郑仕照生前最珍视的,是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勋章:“每逢外出参加活动,他都会佩戴勋章,总有很多人围上来问来历,他总是骄傲地、不厌其烦地讲述背后的战斗故事。”
创作初心:让更多南洋英雄被更多人铭记
2005 年,这三位老兵因抗战功绩获永春县电视台专题报道;2015 年,郑仕照故去前,仍盼着将南洋抗战的故事传下去。“父亲常念叨战友的名字,那些在南洋密林中同生共死的英雄,如今大多已不在人世。” 郑毅夫动情地说,“出版《烽火南洋》,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、记住他们 —— 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。”
牢记历史
让历史走进更多人心中
一本好书的诞生,离不开众人的助力。郑毅夫先生在分享中,特别向为《烽火南洋》付出的 “幕后英雄” 致谢:中国作协会员郑其岳老师为书籍润色,郑俊池老师负责校正,洪英士秘书长提供指导,老领导刘成业市长为书作序。正是这些人的心血,让这段历史得以更完整、更生动地呈现。
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,读者们踊跃提问,让 “历史如何传承” 的话题愈发鲜活:
“这本书适合什么年龄段的人阅读?”
郑毅夫笑着回应:“希望全民阅读,但更盼着年轻人来读 —— 老年人对这段历史多有了解,而年轻人需要铭记历史,才能守住民族的根与魂。”
“适合在什么时间阅读?”
“这是一本纪实小说,有人喜欢睡前读,有人偏爱白天读,没有固定答案,全凭个人习惯。”
“未来会考虑将故事搬上荧幕吗?”
郑毅夫透露,曾有过改编想法,但难度较大:“国内抗战题材多聚焦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,南洋华侨抗战是‘缺位’的,希望有感兴趣的人一起合作,让这段故事被更多人看见。”
一场仪式落幕
但《烽火南洋》承载的故事与精神
才刚刚开始新的旅程
—— 那些在南洋密林中浴血的身影
那些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
将在图书馆的书架上
等待着每一位读者前来 “赴约”
书籍
-END-
编辑:吴莉莉
校对:孙婉瑜
审核:吴 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