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“厝边”
悟传承
思明四季·文旅走读
四月的思明,
春风裹挟着历史的余温,
在深田社区的街巷间缓缓流淌。
思明区图书馆与思明区妇联
携手海峡少年小记者团、
厦门市深田小学、厦门市滨东小学、
厦门市故宫小学和厦门市联友小学等学校
的师生和家长们,
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寻之旅,
于闽南文史的韵律中,
触摸时光的纹路,
聆听岁月的回响。
光影交织唤醒经典记忆
20 余组亲子家庭相聚于深田图强文史馆与 “远亲不如近邻” 政治生活馆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《近邻》访谈微视频、《深田读册歌》微音频与《远亲不如近邻》微故事集次第呈现,如同一把把钥匙,打开了深田社区的时光记忆之门。
当孩子们手捧闽南方言版的《深田读册歌》,那带着独特韵律的乡音,在馆内悠悠回荡:
闽南方言特有的腔调,将邻里互助的温暖画面娓娓道来,“远亲不如近邻” 的质朴理念,在新时代的传承中焕发着别样生机,让经典在光影流转间重焕光彩,初心在回望中愈发清晰。
人文漫步触摸历史肌理
文史研究者杨羽翔老师化身时光引路人,带领亲子家庭穿梭于深田社区,探寻那些被时光雕琢的建筑以及背后的故事。
深田路 42 号 “兴亚院” 旧址,宛如一位静默的老者,伫立在时光深处。它是厦门唯一一栋纯装饰艺术风格(Art Deco)的建筑。该建筑高三层,装饰全由宽约30cm的竖向线条组成,排列整齐朝中央逐次升高,水刷石表面,韵律强烈,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厦门最新潮的建筑。
在杨老师的讲述中,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:
厦门沦陷时期,它曾被日本侵略者侵占作为 “兴亚院厦门连络部”。
战后,又成为民国厦门地方法院、厦门市委办公地点。
……
屈辱与辉煌交织的过往,随着老师的话语,如老电影般在大家眼前放映。
图为:中共(闽中)厦门工委机关公园东路旧址
漫步街巷,百家村、模范村的石条房映入眼帘。已有 90 多年历史的百家村安置屋,是厦门最早的安置屋。连排式的双坡砖木结构房屋,由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,前期以平房为主,后期添建的二至三层楼房,住家墙体相连,整齐排列,前部小庭院与组团间小路相映成趣。看着杨老师展示的老照片,再对比眼前的景象,旧时光的痕迹与新时代的变迁在大家心中碰撞,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。
岁月留痕传承文化根脉
在这场探寻之旅中,深田社区的老建筑、老物件,如同被岁月珍藏的书签,标记着厦门城市发展的脉络。百家村的新民马路市场,斑驳的墙体诉说着昔日的市井繁华,这里不仅是物资交易的场所,更是邻里情感交融的纽带。
那些沉淀在深田社区的红色故事、文化记忆,似璀璨星辰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。此次文化探寻之旅,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,让历史的厚度与温度随着脚步的丈量,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绵延不息。
END
部分文/图:杨羽翔
编辑:吴莉莉
校对:孙婉瑜
审核:吴 莹